平凡母親成立自助組織 為女兒和病友爭取藥物

「我本身只是個師奶。成立協會,是想女兒有藥食。」Rebecca 說,她是香港結節性硬化症協會主席。

在香港只有約300人患有罕見病「結節性硬化症」,面對天價藥物,不少患者曾經面臨「有藥無得食」的困境。Rebecca深信生命價值不應用錢來衡量,在2015年毅然成立「香港結節性硬化症協會」(TSCAHK),連結病友、傳媒、醫護,爭取藥物資助,近年,協會更資助本地醫科生到外國參加結節性硬化症國際會議,為未來培育更多認識此症的醫生。醫患並肩同行,為日後的病人鋪一條有支援的路。

Rebecca 的女兒瑤瑤今年23歲,5個月大確診結節性硬化症。當時香港醫生紛紛表示此病無藥可醫,Rebecca偏不願放棄,幾經辛苦聯絡上美國專門研究結節性硬化症的機構,美國醫生為瑤瑤成功切除導致嚴重抽筋的腫瘤,往後用藥便能控制病情。

在瑤瑤 17 歲時,瑪麗醫院對 Rebecca表示有新藥物試驗計劃,但只是為期9個月。Rebecca為爭取藥物,連同五位患者家屬一同成立了協會,「社工教我們要用自己的故事告訴傳媒,再由傳媒告訴政府我們的訴求。」Rebecca 便以自己和女兒的故事來試水溫,「你想要社會同情憐憫,還是希望自己堅強點?後來很多家長也願意接受訪問。病患者和社會的關係是互動的。」

2017年,戰友之一結節性硬化症患者池燕蘭在立法會聽證會發言,惟不足兩星期後便離世,引起各界迴響。雖然醫管局立刻把藥物列入名冊,但藥物價錢每月達兩三萬元,協會於是繼續爭取將藥物納入資助計劃,更連結藥廠及瑪麗醫院陳志峰教授,進行為期兩年的用藥研究及分析計劃。最終醫管局批准了藥物資助,符合條件的病人只須每月付15元就能用藥。

幾年前開始,香港結節性硬化症協會開始每年資助本地醫科生,到外國參加結節性硬化症國際會議。現為實習醫生的 William 和 Dorothy數年前經協會資助下參加國際會議。Dorothy憶述外地專家均驚訝香港這小地方,竟有病人組織如此慷慨出錢讓學生參加會議;而William則大感獲益良多,「例如外國專家分析如何處理藥物副作用,如出現口腔潰瘍可怎樣做等。我們回港後整理這些資訊給家長,為他們講解。」在William心目中,「醫患同行」的概念從此不再只停留在病房中,而是醫護、患者、家屬一同平等地去研習疾病,彼此互相推動。

透過醫患同行,讓大眾認識不同的罕有病,加強社會對病人的關注和支援,有機會協助病友重啟人生。

香港結節性硬化症協會:https://tscahk.org/

 

促進病友互助   加深社會對病認識

病人互助發展中心是香港復康會屬下單位之一,作為社區復康服務的重要部份,中心旨在促進病人互助及社區結連,支援範圍包括協助病人成立自助組織、凝聚病友發展互助服務,甚或連結社區網絡、籌募資源、進行公眾教育、倡議與病人福祉相關的制度政策等,令病人互助組織得以穩固並持續發展。

病人互助發展中心就像自助組織的「經理人」,除支援其運作、互助文化建立和服務實踐外,也關顧組織內每位成員的需要,陪伴他們成長和經歷大小時刻,讓自助組織在社會這個大舞台充分發揮功能和實踐使命。

 
支持香港復康會,促進病友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