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復康會總裁梁佩如博士(圖右)與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喜寶博士(圖左)就「疫情下長期病患者精神健康狀況」發表研究報告,並邀請了中風患者劉女士(圖中)分享疫情期間的精神及心理狀況。

香港復康會疫情下長期病患者的精神健康研究結果

香港復康會研究調查發現

疫情下減少對外接觸 過半長期病患者出現精神健康問題及抑鬱徵狀

20201216日-香港】香港復康會聯同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進行新冠肺炎疫情下首個有關長期病患者的精神健康狀況調查,發現他們大多出現抑鬱、焦慮等精神健康徵狀。

研究發現,長期病患者因新冠肺炎疫情減少外出,與外界聯繫的活動減少令他們的精神健康出現明顯影響,超過50%長期病患者在10月疫情稍緩後仍有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的徵狀,包括抑鬱徵狀(31%)、及焦慮徵狀(43 %)。

疫情下社交活動減 長期病患者精神健康較差

疫情下不少社交及復康活動暫停,對長期病患者精神健康的影響尤其明顯。研究發現,超過40%長期病患者減少了運動或戶外活動,這組別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的百分比約60%;超過50%長期病患者減少了與他人聯絡或參與社交活動,出現精神健康問題徵狀的人數百分比達55%63%;另外,近50%長期病患者減少了參與病人自助組織或互助小組的活動,這個組別出現精神健康問題徵狀的百分比高達60%

長期病患者也會與其他人一樣,透過不同媒介接收疫情相關資訊,但接收得多也未必好。研究顯示,超過50%長期病患者同意疫情相關的資訊為他們帶來負面影響(如太頻繁接收資訊、未能釐清不同資訊),這個組別出現精神健康問題徵狀的百分比達60%以上,相對疫情資訊沒有帶來負面影響的組別較高。

增加網上服務成效更好

共同參與研究的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喜寶博士指出,今次疫情因不確定性高、影響深遠廣泛,容易造成巨大心理壓力。長期病患者一方面會因疾病、社交網絡匱乏、經濟因素等而令他們於疫情中受更大壓力。另一方面,病患者適應自身疾病過程中所獲得的智慧和積極心境卻可有助他們於逆境保持身心健康。今次疫情也驅使社福機構的服務模式,由以往較長時間的面對面服務,

漸漸變為透過資訊科技,按情況為患者提供時間短但較頻密的服務。有研究顯示,此模式對部分患者例如輕至中度抑鬱的人士,效果會較傳統線下模式好。

香港復康會在疫情期間,也透過網上講座、網上課程、網上活動、網上互動工作坊,以及長期病患者心理社交支援服務等,保持與長期病患者的連繫,解答他們有關自身疾病的問題,同時獲得心靈上的支持,服務推出至今亦獲得服務使用者的正面評價。

香港復康會總裁梁佩如博士表示:「長期病患者佔香港人口近三分之一,他們的精神健康狀況值得關注,長期病患者是香港復康會主要服務對象之一,近年復康會也推出不同的服務針對這群對象的精神健康需要,例如較早年設立的e2care心靈康程式,以及近期因疫情推出的網上服務,線上線下結合的服務模式,將會是復康會未來服務發展的重點。」

梁佩如博士亦建議,長期病患者除要保持良好防疫行為外,亦可在家中進行合適的運動,以及善用不同工具與外界保持聯繫,而公眾亦應多關注長期病患者的精神健康狀況及對他們多發放正面鼓勵性訊息,以助他們對抗疫情。

是次研究在今年10月至11月期間,透過網上問卷方式收集了43618歲以上,居於香港的長期病患者的回覆並納入分析。

香港復康會簡介

香港復康會於1959年成立,多年來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復康治療、健康管理、無障礙交通及旅遊、職業培訓及長者院舍等一條龍服務,令不少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可以重投社會,活得有尊嚴。該會亦透過研究及倡議工作,與不同界別的持份者合作,推動齊建促進參與、共融、關愛的社會。

香港復康會在香港及內地設有逾30個服務點,每年服務人次超過130萬。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簡介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於1977年開始提供心理輔導的課程。學系傳統重視融會以人為本的輔導藝術及以科學實証為本的心理學理論,為學生提供全面的輔導及心理學知識傳授及訓練。現時,學系提供由香港心理學會認可的本科(輔導及心理學(榮譽)社會科學學士,及心理學(榮譽)社會科學學士)、碩士 (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心理學),及心理學社會科學碩士) 以及輔導心理學博士課程,近年學系亦致力發展研究為主的哲學碩士及博士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