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空間少 照顧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者倍感壓力

共融遊樂場助情緒調適

真實互動的溫暖無可取代 照顧者感窩心

康佑媽媽坦言:「兒子出行本來就比健全小朋友需要花 上更多心力,所以我們一家只好留待週末,才能帶兒子到區內公共地方散步。再者,適合兒子的娛樂選擇寥寥無幾,所以平日兒子課餘時只能宅在家,讓他用 電子產品觀看影片。」

不過媽媽擔心兒子沉迷於電子世界,令他的專注力會愈來愈低,而且接觸其他人的機會減少,必然對他的社交能力和溝通能力,甚至親子關係均會有負面影響。

今次難得康佑可以與另外兩位小朋友一起玩,從而讓兒子學習社交, 康佑媽媽也可以與兒子一起玩,大家有講有笑,媽媽為此感到很滿足。

喘息空間少 照顧者情緒難抒 遊樂場助壓力調適

晉康媽媽道出她的苦處:「兒子表達能力稍遜,我要不斷問他想要什麼,不斷引導他說出其需求,不斷估他 的意思,如果稍不順他的意或他失去耐性便會發脾氣。」媽媽有時感到很氣餒: 「對我來說是一種耐性考驗, 彼此角力常讓我心力交瘁。當我頂不住壓力便會走到廚房喝水,給自己一些空間「唞啖氣」,然後沉著氣再 處理,但負面情緒憋在心裏令我感到很難受。」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維繫親子關係的關鍵,但在照顧路上,照顧者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與壓力產生負面感 覺。晉康與媽媽長時間留在家,產生磨擦爭執的機會自然增加,就如「困獸鬥」般。晉康媽媽十分希望透過 與兒子玩樂,緩和彼此的情緒,身心一起放鬆。

晉康不善表達情緒,他媽媽說:「這次是兒子第一次玩鞦韆,我最初以為他不敢嘗試,當見到他興奮得手舞足蹈時,我可以真實地感受到他的心情,着實感到十分驚喜。」

多接觸才理解 拉近傷健距離

遊樂場作為促進共融的媒介,讓健全及身體有障礙的小朋友從遊玩的過程中彼此交流,例如玩氹氹轉需要參與者互相配合,采兒爸爸說: 「當女兒與健全小朋友一起玩氹氹轉,我會向其他小朋友解釋為何玩氹氹轉時要慢一點,此舉能讓小朋友設身處地理解特殊的小朋友的需要,從而作出配合。其實我很希望女兒能 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我相信女兒十分享受眾樂樂的 時光。」

爸爸坦然與健全人士相處,難免存在隔閡:「鄰居甚至 親友對我們表現憐憫,某些無心之失的說話可能對我 們來說卻是一種傷害。明白到大眾仍對共融概念認識匱乏,所以他們未必懂得與我們相處。我希望透過共融遊樂場讓大家更多接觸我們,這樣才可以讓我們真正融入社區。」

小朋友需要休閒活動,父母亦然。親子一同玩樂, 一起放鬆,建立親密的時刻。

「戲有益」: 父母陪伴玩樂 輕鬆建立和諧親子關係

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一直提倡每日最少要讓 兒童有1小時「自由遊戲」時間。家長協助、鼓勵孩 子在玩耍的過程中克服困難,促進親子關係。家長 可以從小朋友遊玩中觀察他們,了解他們的能力與 特質,找出最佳的溝通相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