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时代的社区复康网络

社區復康網絡現有六間中心; 此為港島康山中心的開幕典禮

社區復康網絡與病人自助組織建立深厚聯繫及伙伴關係

CRN提供健康管理課程,助長期病患者及照顧者面對長期病患。

1990年代初,香港复康会看到当时的复康政策,未有把因疾病引致的残障纳入政策讨论,驱使我们开始为这群被政府忽略的病患者谋求福祉,「社区复康网络」因而诞生。经过多年发展,社区复康网络的主要服务亦加插「预防性质健康管理」元素,务求让更多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健康。

酝酿中的社区复康

1992年,政府发表「复康政策及服务绿皮书」,向公众征集意见,然而绿皮书对残疾的定义只包括视觉听觉受损、自闭症、弱智、肢体伤残及精神病等,没有把因疾病引致的残障,如需要洗肾的肾病患者及因中风而引致行动不便人士,纳入政策讨论范围。有见及此,香港复康会创办人方心让教授迅速召集五个团体,包括病人互助组织联盟、香港复康联盟、香港医学会、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行政学系及香港复康联会,成立联席,共同讨论绿皮书,为长期病患者及照顾者而设的「社区复康网络」亦因此萌芽。

为了回应绿皮书,时任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行政学系陈丽云教授(现香港复康会副会长)团结当时的病人自助组织,成立病人自助互助会,让长期病患者参与讨论,争取权益。经过多场联席会议,服务定名为「社区复康网络」。联席后来向政府提交建议书,仔细陈述社区需要,及社区复康工作的重要性。当时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建议书反应良好,香港赛马会慈善信讬基金为此拨款二千四百万港元,展开复康会为期两年试验性质的社区复康网络服务。

社区层面的复康服务

为达致全面的复康及重投社区生活,社区层面的配合不可或缺。「社区」是指服务对象为离院的长期病患者及其照顾者;而「复康」并不单止是指恢复患者的身体机能,更着重身、心、灵全方位服务,支援病人心理、情绪及社交方面的需要;「网络」是指跨专业团队,包括社工、专职治疗师、病人家属、邻舍、朋友及义工等。社区层面的复康服务更包括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包括病人互助组织及自助小组,促进医社合作,并达致患者之间自助互助,离院后在社区仍能获得足够的支援。

90年代中期,社区复康概念十分崭新,当时公众对长期病患的认识贫乏,无从理解患病后为甚么需要复康。透过赛马会拨款二千四百万港元资助,香港复康会展开为期两年试验性质的社区复康网络服务,于1994年在上环皇后街开设首个社区复康网络中心,复康会的服务使用者亦由肢体残疾人士扩展至长期病患者。

试验期完结后,经过努力争取,社区复康网络最终在1997年纳入政府的恒常资助项目,并于横头磡设立第一个政府资助的社区复康网络中心暨病人互助发展中心,促进病人自助组织的发展。中心一方面为自助组织提供办公场地,另一方面亦会培训自助组织成员掌握管理及营运自助组织,也会联同自助组织举办教育活动及权益倡议工作。

社区复康网络开拓未来

现时复康㑹社区复康网络设有六个中心,提供包括中风、柏金逊、三高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各种长期病患的健康管理课程。除让患者学懂掌控病情,近年,本会亦提倡透过发展兴趣改善病情,如柏金逊症患者能透过耍太极、习划及运动,改善手脑协调及颤震问题。

香港复康会社区复康网络与社区、自助组织及公私营医疗团体保持紧密连系,近年因长期病有年轻化趋势,服务重心亦加插「预防性健康管理」元素,例如将在2021年底在中西区、东区及沙田区推出三个「地区康健站」,为区内居民提供健康推广、教育及风险评估,鼓励他们监察自身健康状况,预防长期病患,也为长期病患者提供疾病管理服务,为长远建立一个以疾病预防为本的医疗体系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