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照顧迷宮《家庭篇》- 亞華

更多照顧者故事

『凡事剛剛好,不幸中亦有大幸,感恩沒有太快放棄,當初的堅持是有收穫的,至少收穫了一家人還是齊齊整整,收穫了一家人的團結。』

分享者:亞華

24歲的時候,我們可能還剛踏入職場,期望全心全意拼搏一番;24歲的時候,我們可能還在盡情與朋友享受狂歡的時光; 24歲的時候,我們可能還在建立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探索世界的美好當中;24歲的時候,腦海中有著太多的可能性但對於24歲的亞華,萬萬沒有想到成為了一名年輕的照顧者。

2014年年底,媽媽因腦幹出血入院,中風情況嚴重,幾乎失去生命。媽媽身體一向較好,以往所有的家庭大小事務都是由媽媽處理及做決策。但是,媽媽突如其來的中風,讓家庭頓時失去支柱。自此,亞華和弟弟便承擔了所有的照顧工作及家庭事務,包括照顧住院的媽媽,年長的爸爸以及仍在讀中學的妹妹。亞華更因此辭職擔當起全職照顧者。

『真的太突然了,完全沒有想過會在這個年紀面對。一開始,真的感到好大壓力,好恐懼,好擔心媽媽會離開,完全失去方向』亞華說。面對如此困局,亞華做了兩件事。一件事就是透過社工、網上資源、同路人、親友等的經驗分享和資源介紹制定出院前照顧計劃,包括出院時安排媽媽入住護老院社作過渡;同時聘請工人,指導工人學習如何照顧媽媽;回家後透過社工申請了東華三院樂群家居照顧服務,上門幫媽媽做運動;隨著媽媽的進步,便安排媽媽到香港復康會藍田鄭德炎中心接受中風康復治療。另一件事,就是凝聚家人的力量,發揮各自所長,做好照顧工作。亞華特別提到與弟弟的角色分配。亞華表示與弟弟的性格截然不同,自己往往想的比較多和決策相對較慢,但做事比較細心。弟弟性格上相對較急,但做事比較果斷,容易作出決定。一開始,大家在面對媽媽的照顧問題和家庭事務處理上有著不少的分歧,甚至會爭執起來。最後,雙方協商根據大家性格的特點分工合作,在治療和復康安排上由果斷的弟弟做決定,而家務事的處理則由細心的亞華安排。

回望過去兩年的照顧歷程,『凡事剛剛好,不幸中亦有大幸,感恩沒有太快放棄,當初的堅持是有收穫的,至少收穫了一家人還是齊齊整整,收穫了一家人的團結。』亞華分享收穫當中看到了自己的成長,24歲的時候,多了一份可能性,就是學習了如何照顧別人。家人的凝聚力比以前更加強,以前因性格迥異,與弟弟的關係總是爭執不斷。但經此一役,大家開始看到對方的優點,發現其實性格可以互補,有利於分工合作。年長的爸爸雖未能在實質照顧上貢獻太多,但從心靈層面給予媽媽無限的支持。妹妹過往在媽媽的保護下比較內向,但現在變得更加大膽,結識了屬於自己的一班朋友,豐富了社交,變得更加外向與獨立,而不是凡事依靠媽媽。從亞華的家庭可以看到,雖然有時家庭成員的方法和意見不一致,但是最重要的是看到大家的心意都是希望患者能夠好好康復,明白對方的出發點,發揮各自所長,才能團結度過照顧逆境,走出照顧困局。

最後亞華提及,媽媽出院後回到社區康復的過程,發現社區無障礙和共融的重要性。『自從自己屋企有事,都會留意多了身邊的輪椅或行動不便人士,見到有需要人士都會主動幫手,希望做到人心無障礙』。同時,發現未夠60歲便患有嚴重長期病的患者,能夠獲得政府資助的社區資源極少,大部分需要依靠自負盈虧的服務。『如果無社區服務的支援和社區無障礙的配套,照顧家人可能會放棄』,

作為年輕照顧者的代表,亞華表示現在年輕人不缺乏能力上網尋找資源與學習知識,但最開始階段需要一個方向,需要一支盲公竹提供意見(Advice Coaching),分享照顧技巧與心得(Caring Tips Sharing),以協助選擇合適的社區資源。現在的亞華已經重投工作,媽咪亦有了不少的進步,例如在扶持下能行走,言語表達更清晰等等。現在的亞華更加珍惜與家人的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