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瀘州市殘疾人聯合會直屬事業單位市殘疾人康復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與香港復康會的淵源始自2007年。有別於我們大多數的學員,她不是醫療人員而是一個專案管理人員。同為專案管理人員的筆者,自然明白這樣的人員在一個培訓專案中的重要性。採訪時,我們二人的對話也離不開錢、如何取得資源去執行工作等等。

2006年,香港復康會與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下稱殘聯) 合辦一個為期3年的培訓專案,是培訓不同省份的殘聯同工,認識不同殘疾在社區康復工作。當時的專案贊助人 “雷曼兄弟基金會” (Lehman Brothers) 雖然現今已消失在這世界,但他們對推廣復康工作,令更多人受益這善心,是會永存的。林玲就是當時其中一位學員,當時是協助推行專案及政策。17年過去,她說因為還有幾年就退休,故此現在主力協助康教科的科長,草擬一些政策標準化文件。康教科的工作範圍,包括康復、教育、就業、扶貧等。

當談到香港復康會的培訓對她從事社區復康工作有什麼影響,除了老師專業和有愛心之外,她說: 培訓班給了我最大的啟示是 – 提供服務時,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殘疾人真實的困難和需要。因著領導們的大力支持,瀘州市殘聯提供給殘疾孩子的康復訓練服務,由基礎的0-6歲,他們提升到14歲為上限,說服領導的理由就是: 這是家長的強烈需求,孩子到6歲就是要入學是年紀,停了訓練讓孩子們何去何從? 何況醫學上定斷兒童是0-14歲呀。同時,他們也爭取了6歲以上的殘疾孩子,不一定是貧困才能接受資助,只需要有正式在三甲醫院取得的診斷書就可以了。這樣就能令更多殘疾孩子受益。而這些年林玲協助推動的政策,除了較常見的送教上門、家庭醫生簽約等等,其他較特色的政策有: 就業者/現代農業創業基金 (因為瀘州有很多農民及畜牧業工作)、殘疾人士或其子女的教育資助 (包括考試費及成功入讀大學)。另外,本著 “要知道什麼是殘疾人真實的困難和需要”的信念,他們與西南醫科大學做了研究,確保推出的政策是有意義的。在2022年,針對嚴重殘疾的臥床病人提供資助,讓他們接受一年6次的上門護理服務。令筆者更為敬佩的,是當地方殘聯要向外購買服務時,她們會要求服務提供者一定要有定期培訓,確保他們有一定的能力及水準,為殘疾人服務。總之他們的目標就是要達到: 全人康復、社會融合。

說說將來,林玲因為個人發展及興趣,早前已考到了心理諮詢師的資格,會定期做一些推廣工作。她表示退休後仍然會繼續在心理諮詢這方面服務殘疾人及照顧者。

在一個多專業的團隊中,除了醫療人員、社工外,其實一個負責協調和尋找資源的同事是不可或缺的。正如林玲說,用行動實踐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看這訪問的您,也有些行動去維持您的初心嗎?右圖: 林玲在在瀘州市未成年心理成長中心值班為中高考學子們迎考保駕護航!

右圖: 林玲在在瀘州市未成年心理成長中心值班為中高考學子們迎考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