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歲的我們,可能剛踏入職場,懷着全心全意拚搏的期望,也可能正享受與朋友狂歡的時光,或者在追尋興趣和探索美好世界的過程中。24歲的亞華也是如此,擁有着無限的可能性。然而,命運卻給了他一個出乎意料的角色——年輕的照顧者。
2014年年底,亞華媽媽因腦幹出血入院,中風情況嚴重,幾乎失去生命。媽媽身體狀況一直很好,以往家中大小事務都是由媽媽處理。媽媽突如其來的中風,讓家庭頓時失去支柱。從此,亞華和弟弟便承擔起所有的照顧工作及家庭事務,包括照顧住院的媽媽、年邁的爸爸以及仍在學的妹妹。亞華為了全職照顧,不得不辭去工作。
「真的太突然了,完全沒有想過會在這個年紀面對這樣的挑戰。一開始,我感到壓力巨大,恐懼不安,擔心媽媽會離開,完全失去方向。」面對這樣的困境,亞華做了兩件事。一是透過社工、網上資源、同路人和親友的經驗分享和資源介紹,制定出院前的照顧計劃,包括安排媽媽過渡到一家護老院、同時聘請工人,指導工人如何照顧媽媽。回家後,他通過社工申請了東華三院樂群家居照顧服務,他們會上門幫媽媽做運動。隨着媽媽的康復,他安排媽媽到香港復康會藍田鄭德炎中心接受中風康復治療。二是凝聚家人的力量,發揮各自的長處,共同照顧家人,特別是做好與弟弟的角色分配。亞華和弟弟的性格截然不同,他自己常常思考得較多,做決策相對較慢,但做事細心;弟弟則性格較急躁,但做事果斷。起初,他們在照顧媽媽和處理家務事務時存在許多分歧,甚至會爭吵。最終,他們商量後根據各自的性格特點分工合作,由果斷的弟弟做出治療和康復安排的決定,由細心的亞華負責家務事。
「回望過去兩年,凡事剛剛好,不幸中亦有大幸。感恩我們沒有太快放棄,看到當初的堅持是有收穫,收穫到齊齊整整的一家人,還有我們一家的團結。」亞華更是看到了自己的成長,在24歲這一年,學到如何照顧別人,家人的凝聚力更比以前強。以前因性格迥異,他與弟弟的關係總是爭執不斷。經此一役,雙方開始欣賞大家的優點,發現其實性格可以互補。年長的爸爸雖然未能在照顧上貢獻太多,但從心靈層面給予媽媽無限的支持。而妹妹過往在媽媽的保護下比較內向,如今也變得更加外向與獨立,而不是凡事依賴媽媽。雖然總有家庭成員對事物看法不一樣的時候,但最重要是大家都出發點都一樣。唯有團結,才能走出照顧困局。
媽媽出院後,亞華發現社區無障礙和共融的重要性。「自從自己家有事,我都會特別留意身邊的輪椅或行動不便人士,見到有需要時都會主動幫忙,希望做到人心無障礙。」亞華也發現,未夠60歲便患有嚴重長期病的患者只能獲政府資助的極少社區資源,大部份更需要依靠自負盈虧的服務。「如果沒有社區服務的支援和社區無障礙的配套,照顧家人可能會放棄。」這趟照顧之旅確不容易,但亞華也從中有滿滿的收穫。現在他已經重投工作,媽媽亦見不少進步,能在扶持下行走,言語表達得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