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殘疾 鳯凰展翅 豐盛人生
  • 简
  • 繁
  • EN
  • A A A
社區復康網絡
  • 主頁
  • 我們的服務
    • 長期病社區復康服務
    • 心理社交支援服務
    • 病人互助發展中心
    • 「康程式」 網上服務
    • 賽馬會「柏動愛」柏金遜症關懷計劃
    • 賽馬會安寧頌「安晴.生命彩虹」社區安寧照顧計劃
  • 服務使用者分享
  • 週年誌慶
    • 傍住你前行 30年不斷進步
  • 最新資訊
    • 最新通訊
    • 活動回顧
  • 聯絡我們

24歲的我們,可能剛踏入職場,懷着全心全意拚搏的期望,也可能正享受與朋友狂歡的時光,或者在追尋興趣和探索美好世界的過程中。24歲的亞華也是如此,擁有着無限的可能性。然而,命運卻給了他一個出乎意料的角色——年輕的照顧者。

2014年年底,亞華媽媽因腦幹出血入院,中風情況嚴重,幾乎失去生命。媽媽身體狀況一直很好,以往家中大小事務都是由媽媽處理。媽媽突如其來的中風,讓家庭頓時失去支柱。從此,亞華和弟弟便承擔起所有的照顧工作及家庭事務,包括照顧住院的媽媽、年邁的爸爸以及仍在學的妹妹。亞華為了全職照顧,不得不辭去工作。

「真的太突然了,完全沒有想過會在這個年紀面對這樣的挑戰。一開始,我感到壓力巨大,恐懼不安,擔心媽媽會離開,完全失去方向。」面對這樣的困境,亞華做了兩件事。一是透過社工、網上資源、同路人和親友的經驗分享和資源介紹,制定出院前的照顧計劃,包括安排媽媽過渡到一家護老院、同時聘請工人,指導工人如何照顧媽媽。回家後,他通過社工申請了東華三院樂群家居照顧服務,他們會上門幫媽媽做運動。隨着媽媽的康復,他安排媽媽到香港復康會藍田鄭德炎中心接受中風康復治療。二是凝聚家人的力量,發揮各自的長處,共同照顧家人,特別是做好與弟弟的角色分配。亞華和弟弟的性格截然不同,他自己常常思考得較多,做決策相對較慢,但做事細心;弟弟則性格較急躁,但做事果斷。起初,他們在照顧媽媽和處理家務事務時存在許多分歧,甚至會爭吵。最終,他們商量後根據各自的性格特點分工合作,由果斷的弟弟做出治療和康復安排的決定,由細心的亞華負責家務事。

「回望過去兩年,凡事剛剛好,不幸中亦有大幸。感恩我們沒有太快放棄,看到當初的堅持是有收穫,收穫到齊齊整整的一家人,還有我們一家的團結。」亞華更是看到了自己的成長,在24歲這一年,學到如何照顧別人,家人的凝聚力更比以前強。以前因性格迥異,他與弟弟的關係總是爭執不斷。經此一役,雙方開始欣賞大家的優點,發現其實性格可以互補。年長的爸爸雖然未能在照顧上貢獻太多,但從心靈層面給予媽媽無限的支持。而妹妹過往在媽媽的保護下比較內向,如今也變得更加外向與獨立,而不是凡事依賴媽媽。雖然總有家庭成員對事物看法不一樣的時候,但最重要是大家都出發點都一樣。唯有團結,才能走出照顧困局。

媽媽出院後,亞華發現社區無障礙和共融的重要性。「自從自己家有事,我都會特別留意身邊的輪椅或行動不便人士,見到有需要時都會主動幫忙,希望做到人心無障礙。」亞華也發現,未夠60歲便患有嚴重長期病的患者只能獲政府資助的極少社區資源,大部份更需要依靠自負盈虧的服務。「如果沒有社區服務的支援和社區無障礙的配套,照顧家人可能會放棄。」這趟照顧之旅確不容易,但亞華也從中有滿滿的收穫。現在他已經重投工作,媽媽亦見不少進步,能在扶持下行走,言語表達得更清晰。

追蹤及訂閱我們的頻道

Find us on Facebook Subscribe our YouTube channel
Find us on Instagram Find us on Instagram

參與我們

按此訂閱 按此捐款
按此義工 按此與我們聯繫

服務資助

社會福利署資助服務

會員機構

Community Chest Agency Member
HKCSS Agency Member
網站地圖  |  免責條款  |  無障礙聲明
Copyright © 2021 - The Hong Kong Society for Rehabilitation
  • 主頁
  • 我們的服務
  • 服務使用者分享
  • 週年誌慶
  • 最新資訊
  • 聯絡我們
【照顧者】愛的契約,一生照顧 【照顧者】重新定義自我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