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岁的我们,可能刚踏入职场,怀着全心全意拼搏的期望,也可能正享受与朋友狂欢的时光,或者在追寻兴趣和探索美好世界的过程中。 24岁的亚华也是如此,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然而,命运却给了他一个出乎意料的角色——年轻的照顾者。
2014年年底,亚华妈妈因脑干出血入院,中风情况严重,几乎失去生命。 妈妈身体状况一直很好,以往家中大小事务都是由妈妈处理。 妈妈突如其来的中风,让家庭顿时失去支柱。 从此,亚华和弟弟便承担起所有的照顾工作及家庭事务,包括照顾住院的妈妈、年迈的爸爸以及仍在学的妹妹。 亚华为了全职照顾,不得不辞去工作。
「真的太突然了,完全没有想过会在这个年纪面对这样的挑战。一开始,我感到压力巨大,恐惧不安,担心妈妈会离开,完全失去方向。」面对这样的困境,亚华 做了两件事。 一是透过社工、网上资源、同路人和亲友的经验分享和资源介绍,制定出院前的照顾计划,包括安排妈妈过渡到一家护老院、同时聘请工人,指导工人如何照顾妈妈。 回家后,他通过社工申请了东华三院乐群家居照顾服务,他们会上门帮妈妈做运动。 随着妈妈的康复,他安排妈妈到香港复康会蓝田郑德炎中心接受中风康复治疗。 二是凝聚家人的力量,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照顾家人,特别是做好与弟弟的角色分配。 亚华和弟弟的性格截然不同,他自己常常思考得较多,做决策相对较慢,但做事细心;弟弟则性格较急躁,但做事果断。 起初,他们在照顾妈妈和处理家务事务时存在许多分歧,甚至会争吵。 最终,他们商量后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分工合作,由果断的弟弟做出治疗和康复安排的决定,由细心的亚华负责家务事。
「回望过去两年,凡事刚刚好,不幸中亦有大幸。感恩我们没有太快放弃,看到当初的坚持是有收获,收获到齐齐整整的一家人,还有我们一家的团结。」 亚华更是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在24岁这一年,学到如何照顾别人,家人的凝聚力更比以前强。 以前因性格迥异,他与弟弟的关系总是争执不断。 经此一役,双方开始欣赏大家的优点,发现其实性格可以互补。 年长的爸爸虽然未能在照顾上贡献太多,但从心灵层面给予妈妈无限的支持。 而妹妹过往在妈妈的保护下比较内向,如今也变得更加外向与独立,而不是凡事依赖妈妈。 虽然总有家庭成员对事物看法不一样的时候,但最重要是大家都出发点都一样。 唯有团结,才能走出照顾困局。
妈妈出院后,亚华发现社区无障碍和共融的重要性。 「自从自己家有事,我都会特别留意身边的轮椅或行动不便人士,见到有需要时都会主动帮忙,希望做到人心无障碍。」亚华也发现,未够60岁便患有严重长期病 的患者只能获政府资助的极少社区资源,大部份更需要依靠自负盈亏的服务。 「如果没有社区服务的支援和社区无障碍的配套,照顾家人可能会放弃。」这趟照顾之旅确不容易,但亚华也从中有满满的收获。 现在他已经重投工作,妈妈亦见不少进步,能在扶持下行走,言语表达得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