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界西長期病患者及家屬情緒健康計劃調查報告書

「香港新界西長期病患者及家屬情緒健康計劃調查」報告書

報告摘要

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大興中心、香港復康會研究及倡議中心聯同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及新界西區內數名熱心的私人執業家庭醫生在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期間舉辦了「新界西長期病患者及家屬情緒健康計劃2012」,旨在關注及提升新界西區長期病患者及家屬的情緒健康,以及探索他們向公私營基層醫療服務尋求情緒健康協助的模式。
是次計劃訪問了412名新界西區的長期病患者和家屬。數據指出,約一半受訪者顯示出不同程度的情緒健康問題徵狀。他們向基層醫療尋求情緒健康問題協助的情況並不普遍。經濟狀況(包括個人及家庭收入、有否領取綜援等)是影響他們的情緒健康和向基層醫療求診的主要因素。
是次計劃亦舉辦了6次情緒健康講座,並透過量度工具篩選出68名呈輕微至中等程度情緒健康問題徵狀的參加者。註冊社工在講座完結後10個星期,透過電話聯絡這68名參加者,更深入了解他們的求診模式。研究顯示,參加者對基層醫療協助處理情緒健康問題有一定程度的信心,但基於負擔能力有限,他們求診意願不高。他們期望私家醫生的診金與藥費水平與公營醫療相若(每月200至500元)。4名參加者表示在講座後曾向醫生尋求情緒健康協助。
為了進一步深入探討影響長期病患者及其家屬於基層醫療尋求情緒健康輔導及服務的因素或限制,是次計劃亦分別舉辦了病人和專業人士的焦點小組。訪問結果顯示,長期病患者容易出現較嚴重的負面情緒。病人和專業人士都指出消除標籤效應、家庭和朋輩對病人的支持、穩定的經濟狀況和專業人士之間的合作對病人的治療非常重要。公私營基層醫療在處理病患者和家屬的情緒健康問題各有優勢。撇除經濟方面的考慮,病人普遍傾向私營基層醫療尋求情緒健康協助。因此,參加者普遍認為公私營醫療機構需加強合作和溝通,並考慮長期病患者及家屬在診金方面的負擔能力,使他們能夠接受到適切的情緒健康治療。
整體而言,新界西區長期病患者和家屬患有情緒健康問題的情況十分普遍。政府必須正視此問題,加強私營基層醫療的情緒健康服務和社區協作。與此同時,亦必須加強公眾和專業人士對情緒健康問題以及區內相關資源的認識,令有情緒健康需要的長期病患者及家屬得到適當的援助。

查詢:
香港復康會 研究及倡議中心(電郵:cra@rehabsociety.orgh.hk)